在当代诗歌里,大家最熟悉的有关“树”的作品当是 舒婷的《 致橡树》,“我如果爱你——”“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,/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。/根,紧握在地下,/叶,相触在云里。/每一阵风过,我们都互相致意,/但没有人/听懂我们的言语。”“我们分担寒潮、风雷、霹雳;/我们共享雾霭、 流岚、虹霓,/仿佛永远分离,/却又终身相依。/这才是伟大的爱情,/坚贞就在这里:/爱——/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,/也爱你坚持的位置,足下的土地。”女诗人舒婷在诗中赋予“橡树”的形象,是在爱情中追求独立人格的女性形象。和 李尚朝诗中的树的形象截然不同。在李尚朝的《一棵树》中,树和诗人相对而坐,树对诗人说:“它说:不/我不仅仅是植物”。树和诗人是共处在大自然中的万事万物之一种,他们都是浩浩宇宙的生灵,人不比植物尊贵,树亦不仅仅是人类的定义中的“植物”,那么树是什么呢?让我们先来看一下李白的《 独坐敬亭山》这首诗:“众鸟高飞尽,孤云独去闲。相看两不厌,只有敬亭山。”或者 陶潜的《饮酒》:“结庐在人境,而无车马喧。/问君 何能尔,心远地自偏。/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。/山气日夕佳,飞鸟相与还。/此中有真味,欲辨已忘言。”这两首古诗的共同之处在于,诗人与自然融合无间,诗人陶醉在自然的极平常的景致中,乐而忘忧。而这正是 李尚朝的诗与这两首诗的相似之处。李尚朝和李白、陶潜的思想上有共通之处,他们的诗都表现出了强烈的 道家哲学的影响。在道家哲学里,人与自然之间的是平等的,是和谐统一的,人是“ 齐物”的,大自然包括人,都是“ 天放”的结果。“ 凫胫虽短,续之则忧;鹤颈虽长,断之则悲。”物与物之间各具其性,各得其所,各得其自然,任意自然而天放。回到李尚朝的《一棵树》,我们发现,诗人眼中的树:“宁静”、“大度”,“它不需要掩饰什么”,“睿智”、“深刻”,“逸然而不失理智”,它不仅“在生活中,与我平起平坐”,而且它还告诉我:它“不仅仅是植物”。诗中,树的形象就是它在自然界里本来的样子,这首诗中,显著变化的不是“树”这一意象,而是诗人眼中的“自然”。在 李尚朝笔下的“自然”是神圣的,是自足的,人只是自然的一部分,人和动物、植物一起共同存在于自然之中,自然界的万物和人的地位是平等的,人虽有意改造自然,但是更重要的是,人要向自然学习,向自然中的万物学习,自然“不仅仅是植物”的集合,它是我们思想的源泉。(刘丽娜)
影视行业信息《免责声明》I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:4006018900